“大地坐落于蓝宝石之上,天空中可见到蓝宝石的倒影。”早在古波斯菲尔多西的史诗中曾有这样的描述。
一年前,上海市要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当时并未引发太多的轰动,但以往一点点零星的布局,一次次顶层的高屋建瓴,最终呼之欲出一座被赋予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区重任的张江科学城。在这座科学城中,人们不约而同地将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视为其中散发全球魅力之光的“蓝宝石”。
在这里,已经具备了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硬件雏形:中国最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第一个综合性的大科学装置——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以及中科院高等研究院、上海中科大量子工程卓越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新药研发平台等。一方面,推进上海光源二期、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转化医学等大设施正在建设之中;另一方面,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转化医学等大设施正在加快推进,积极争取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国家生物医药大数据等新一批大设施建设任务,打造高度集聚的世界级大设施集群,推动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向国际一流迈进。
国家科学中心撑起支柱
蓝宝石,只有懂它的人才能为之所用。
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浦东乃至上海正在面对它的第三次飞跃转型。虽然已建成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等大科学装置,但张江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大科学设施总体规模、覆盖领域仍然偏小,集聚度有待强化。此外,常驻张江的顶尖科学家不足,园区缺少城市配套服务功能,也成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发展瓶颈。
回首张江,这是在一片农田基础上由政府规划发展起来的科技园区,各类要素资源的集聚均离不开政府有形之手的影响。从大学、各类研发机构的研发活动到科技金融资本的服务,甚至于高科技企业的集聚,市场机制在张江的发展过程中罕见地发挥其本应有的基础性作用。
环视全球,争取国家投入推动原始创新,这在世界各地其他创新高地有过的成功实践。即便是美国硅谷引以为傲的互联网产业,也是最早源于美国国防部组织的阿帕网项目。时至今日,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仍然集聚着包括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在内的一批知名实验室,推动着美国和全球的技术革新。建设张江综合性实验室成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第一大支柱。
根据相关规划,“十三五”期间,张江国家科学中心除了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还将推动光子科学与技术等若干研究方向。同时鼓励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若干重点实验室、开放型应用研究平台。据上海市科委总工程师傅国庆介绍,张江综合性实验室主要构架是:“1+若干研究方向”,“1”指一个大科学设施群,“若干研究方向”指光子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能源科技、类脑智能、纳米科技、计算科学等。
随着上海光源二期等一系列重大科学装置项目的落地与建设,张江将进一步推进重大科学设施集群建设。同时,推进新型国家实验室、李政道研究所建设。李政道研究所将建设世界顶级的基本粒子物理、天文与宇宙学、量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推动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重大发展,研究所项目已经获批。下一步,张江园区将做好规划、配套和服务工作。
据了解,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其中,超强超短激光用户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平台、上海光源二期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建设项目已于2016年底开工。这些项目建成后,张江地区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聚地之一。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比拼的不仅是高科技产业,更是原创性、基础性研究成果。以大科学设施为支撑,开展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这是张江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真正‘内核’。”浦东新区科经委主任唐石青说。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
领先的硬件设施,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将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下坚实的支撑。“十三五”期间,上海张江园区将加大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聚焦“3+3”重点产业,发挥龙头企业、重点基地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能级,加快培育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配套、低碳环保三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一组数据勾画了浦东张江积聚的“3+3”重点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蓝图:据估测,到2020年信息技术产业营收规模达3000亿元,其中集成电路产业900亿元(年均增长率15%),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900亿元(年均增长率10%),信息制造产业营收规模维持12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营收规模达1000亿元(年均增长率15%),占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营收规模50%,新药产品超过250个,新药证书超过60个,形成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高端医疗服务等领域研发总部发展集聚;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基地。
此外,三大新兴产业也加快集聚发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张江管理局副局长付军介绍说,据估测,到2020年人工智能产业营收规模将达到300亿元,航空航天配套产业营收规模将达到100亿元,低碳环保产业营收规模将达到200亿元。
聚焦小微双创环境,探索众创空间建设,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浦东正引导大学和研究院所等设立孵化器,引导跨国公司、大企业等建设开放型创新基地,进一步推动英特尔、微软、阿里云以及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等在张江建设创新型孵化器。未来,浦东将努力实现“四个25%”的格局:行业领军企业办孵化器占25%、高校科研机构办孵化器占25%、创投机构办孵化器占25%、其他各类主体办孵化器占25%。
率先进入改革“深水区”
走进改革“深水区”,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突破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服务,这些命题都需要解答。
2017年是浦东科委和经委合并成科经委后的第一个工作年。组建科经委,再次表露了浦东在经济管理体制领域,进行大部制改革的决心,也是浦东做好“小政府大服务”先行先试的制度安排,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尤其是在建设科创中心的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探索。
浦东新区副区长王靖在成立大会上说,区科经委最重要的职能就是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实现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嫁接,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既促进科学研究、应用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又以产业的发展推进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比如,科经委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处可以开展全产业的政策制定、管理、协调和实施,大大提高了服务企业的效率。
浦东科经委将着力体现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转变的新方向、统一规范和精简高效运行的严要求,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科经委主任唐石青认为,打通从科学强到技术强、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区域强的通道,这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从以往招商引资转为招商和培育两个轮子同步,结合区域的产业特征,实现精准招商:补强产业链,聚焦产业中高端环节;对核心环节,特别是技术集聚的环节,走培育的模式。从而实现规模上达到产业的宽度、能级上达到产业的厚度、技术水准上达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度。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用科技创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是科经委面临的重要使命。产业没有高低,但是产业链条上的价值却有上下;传统产业也有价值的高地,新兴产业亦有价值的洼地。如何审视和评价产业的价值,围绕产业怎样谋篇布局,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观念和支撑力量。
在产业链上,有些环节的技术门槛高、利润率高;有些环节则是技术门槛低、利润率低。对于那些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环节,虽然可能产值大,但浦东不欢迎。浦东要捋清产业细分领域的数据和报告,破解产业链上的“高地”与“洼地”,给浦东企业、投资人提供准确信息,引导浦东抢占产业链中效率最高、话语权最大的“山峰”:为创新链提供丰富的资金链,完善创新链的资本布局;加大科技企业加速器的作用,让更多中小科技企业加速成长为产业链中具有竞争力的一环,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地。
以浦东制造业为例:
浦东的制造业既缺少重装备基础工业,又缺乏核心关键技术支撑。浦东现有的工厂大多以加工装配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低利润、可替代性高为特征的产业模式。这样的产业,很难满足浦东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更遑论科创中心建设这样宏大的主题。
对于浦东制造业而言,要引进高端制造业,更要着重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工匠精神的制造业企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发掘产业价值链的高地。浦东有大企业、大产业,也有孵化器、中小科技企业,但以前关注“产业”多,考虑“链”少。浦东不能引入那些技术低端、利润低端、具有高替代性的产业,更不能引进在产业链上受制于上下游产业、毫无话语权的产业环节。
浦东改革最终的落脚点是产业发展。浦东科经委将以高新技术推进先进制造业,从制造业的现代化中寻找增长点,以此奠定未来经济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汽车、成套设备等现有产业,培育布局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5G技术、超材料、新能源汽车、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保持服务业增长与制造业增长协调发展的底线,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高度和竞争力。
浦东的经济体量已雄居全市第一,浦东的产业发展已经不能再靠拼体量、拼人力成本,而是要拼产业技术复杂程度和人的专业化程度。技术的复杂性将带来高附加值产品和产业,高附加值的产业需要更高端、更专业的人才,这正是浦东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一环。未来浦东要“筑巢引凤”,继续吸引高端人才汇聚。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表示,浦东“小政府大服务”先行先试的制度安排,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尤其是在建设科创中心的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探索。科经委致力于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这既是顺应新时期工业经济、科技、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浦东新区实现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随着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逐步推进,浦东作为科技创新、创业的主战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正在陆续落地:以“双自联动”为引领,积极探索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张江跨境科创监管等制度试点。现有再鼎医药、华领医药、百济神州、勃林格殷格翰等6家企业、8个品种参与试点,与其他试点省市相比,上海试点重在国际一流生物创新药物的代工。通过建立海关和国检联合办公的“关、检一体化”平台,将使科创企业通关便利大幅提升,进口试剂、样品、设备等整体通关时间将从原先的2-3天缩短为6-10小时。
上海自贸试验区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表示,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既是国家战略,也是浦东当好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突破口。
浦江潮涌,数不尽风流。制度创新,如春雨般滋润了上海这块“试验田”,精心培育的“苗圃”也正将一棵棵茁壮的幼苗输送至全国各地。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块散发全球魅力之光的“蓝宝石”在阳光下正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