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以创新竞跑世界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03-12



在这里,每天至少诞生30余个创意软件,每月产出1900项有效发明专利,每年孵化毕业1000余家科技型企业。这不是传奇,这是上海张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故事。

自2011年国务院批复依托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上海张江只用了3年时间,让高新区管理范围从“1区6园”的42平方公里扩增到“1区18园”的470.5平方公里;企业总数从1.1万家增加到近5万家,技工贸总收入从6800亿增加到2.7万亿;税收从441亿元增加到1986亿元。到2013年底,张江高新区汇聚了科技型企业3万余家、研发机构1030家,区内企业授权发明专利数达到2.4万件,有效发明专利占上海的2/3以上。

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张江,在470.5平方公里最新版图上,用饱含“创新”的画笔描绘了一幅具有张江特色的“富春图”:全球首款40nm低功耗商用TD-HSPA/TD-SCDMA多模通信芯片在此诞生,国际屈指可数并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SOI生产基地崛起于张江,世界最先进芯片制造设备由这里发往全球……世界级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创新与技术服务基地落户张江,全球前12的生物医院企业已经有7家在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世界500强的杜邦公司在张江启用了全新的光伏科技研发中心……国际顶级技术和研发中心的汇聚,让张江代表国家意志打造的创新平台成为全球创新网络重要链接点。

以创新开路、用示范引领,演绎中国自主创新的东方风范,这是对张江“国际化”的角色要求。“张江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发挥创新资源优势,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研发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国家对张江创新示范的意志掷地有声。

物竞天择,舍我其谁。当创新驱动成为一种战略,当科技创新摆在了核心位置,加速奔跑的旗语让张江热血沸腾。“要努力建设成为带动上海、长三角区域乃至整个东部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代表中国参与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特色品牌。”站在“国际四大中心”的支点上,不难看出,登上世界创新舞台、打造国际一流园区是张江正在追求的高度。以创新为“撑杆”,张江在加速……

“上海张江”自主创新崛起

“在头发丝的千分之一上造一个房子!”张江上海微电子公司总经理贺荣明这样形容光刻机在肉眼看不到的世界里的工作难度。上海微电子公司,通过10年攻坚克难,以1300多项专利(其中80%是发明专利)的持续创新,自主研发出100纳米先进封装光刻机,并投产上市。这一项创新突破,让中国成为下一个千亿美元级的产业———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核心高端装备国,打破了国外技术长期垄断的局面,成为继美国和日本后,少数掌握高端光刻机系统设计与系统集成技术的国家。

2013年初,展讯推出了全球首款40nm低功耗商用TD-HSPA/TD-SCDMA多模通信芯片-SC8800G,此举将世界主流手机芯片仍在采用的65纳米制程直接缩短至40纳米,为我国手机TD技术先人一步提供了有力支撑,其成功研制使我国乃至亚洲在半导体商用芯片设计上超过欧美公司。

填补我国高端磁共振产业空白并打破国际垄断地位的高端磁共振(MRI)射频线圈研发技术,成功研发西方国家长期对我国实施禁运的SOI硅晶片敏感技术,开创了由中国人主导生产的大型设备用在全球最先进芯片制造线上先河的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在张江,各种比肩世界、不胜枚举的前沿科技,让张江自主创新尽显“国际范儿”。

不断挑战国际“高精尖”、创新活力涌流的张江,始终扮演着全球创新资源整合者的角色。股权激励试点、人才示范区建设、财税政策改革、科技与金融结合、管理体制机制等先试先行政策打出的“组合拳”,成为张江创新“信步”国际的力量源泉。

汇聚全球最前沿的产业和研发机构,汇聚活跃的创新、创业力量,汇聚强劲的金融资本、交易力量,汇聚具有创新、相当有效的服务体系,是张江的核心工作。从技术创新到管理创新,从理论创新到服务创新,从机制创新到人才创新……依托国际化、市场化、多元化、法制化的创新氛围,张江通过不断夯实代表国家意志的创新平台,让具有国际视野、紧盯国际尖端、挑战世界前沿的企业,正在向国际创新资源集聚的张江集结。

如今,拥有“1区18园”的上海张江高新区已成为我国科技进步、产业集聚、创新发展的代名词。

嘉定园的汽车产业、核心园的生物医药产业、市北园的云计算……在独具个性的各园区中,下一个比肩世界的科技创新成果正在“孕育”。在硅谷2013年报告中,张江被列入少数对其有竞争的科技园区,这无疑充分证明了张江创新的实力。为紧盯世界一流,上海张江国家自创区正积极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等诸多战略性产业集群。同时,通过创建全国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文化科技融合产业。

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国际尖端技术的突破、高端产业基础的雄厚,让《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中提出的到2020年打造国际一流园区目标的信心倍增,世界创新研发的新势力在张江崛起。

“上海张江”引凤来仪

由中国人主导生产的大型半导体设备用在全球最先进芯片制造线上,这是尹志尧博士和众多从美国硅谷回国的技术和管理团队在张江所创立的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刻下的非凡业绩。

距张江地铁站不远,国内率先创立的虚拟超市“1号店”总部就从这里诞生。“1号店”两位创始人于刚和刘峻岭曾是世界500强企业戴尔全球副总裁。在两位全球IT界风云人物的带领下,“1号店”在张江迅速崛起。对这两位“大牛”级的人物而言,吸引他们的正是张江对创新人才的鼓励和支持。

依托上海国际人才试验区的优势,张江在汇聚八方人才、形成人才高地上持之以恒。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先行出台示范区鼓励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引进与培养力度;鼓励各类人才在张江国家自主示范区内的企业兼职或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自主创新人才集聚区的建设让张江如同一个高端人才“磁石”,吸引众多“凤凰”来此“筑巢”。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项目和优质的管理团队、先进的创新理念在这里交融汇合,让张江的人才高地“星光熠熠”。目前,这里集聚了包括160多名两院院士、202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万多名“海归”人才在内的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打造一个国际化、多层次、让各类人才都有归属感的创新高地,张江示范区将人才服务作为优选项。为实现“人才引进来”,张江提倡“服务走出去”。实施“张江聚才计划”、“双1000”工程等让年轻创业者创业“心无旁骛”;出台一系列人才留沪优惠政策,如解决创新人才子女读书、户口迁入,帮助外籍人士一次审批解决多次往返出入境等问题,让来到张江的高端人才无后顾之忧。

人才是创新之本,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手擎“建设人才高地”的宝剑,张江核心园独创了一套海纳百川聚英才的“秘籍”———“张江人才”评审活动,作为创新之举,该举措一不看学历,二不看职称,关键看谁对企业的贡献大,谁的创新能力更强。而且人才评选专家全部由园区的企业家担任,从战略、营销、管理、文化等多方面考察精英,真正实现了以企业、市场的视角推贤举能。对获得张江高科技园区“优秀人才”、“卓越人才”的精英,还可得到每人价值50万及100万元的资助。

如何通过释放人的创新能力来吸引、留住更多的高端人才?张江注重发挥股权激励的政策效能,在股权激励二次创新后形成了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和代持股权的全程激励机制。特别是“代持股专项资金”和突出以“人”为核心的“个税缓交”政策,有效解决了被激励对象“接不住”股权的问题。对企业股权激励对象来说,他们不必再担心“我给你股权,但你没有钱”的状况出现,因为他们已经拿到了总额达5亿元“代持股专项资金”中拨出的款项。今年,张江“代持股专项资金”政策将进一步扩大企业适用范围,从原来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扩大到国有参股企业,并聚焦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而对企业内获得股权奖励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而言,也不必一次性缴纳个人所得税,按照张江“个税缓缴”政策可通过5年分期缴纳。去年,股权激励政策二次创新后,张江已有9家企业对243名高管和技术骨干实施了以股权为标的的激励计划,29家中央和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实施了332项与股权激励相关联的科技成果转让交易。

将“创新人才”放在视野的中心一直是张江人才高地追求的目标。“一区十八园”分别出政策,合力建设国际化人才试验区。依据《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纲要》,未来的张江,将形成人才政策和工作协调机制化、各园区人才管理服务运作实体化、各类人才特色基地建设高端化的格局。

“张江模式”让创新创业更高效

在470.5平方公里的张江土地上,沿东西方向开车跑一个来回至少需要4小时,面对分散在全市的18个分园多点多面的管理,仅30人编制的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如何有效管理服务?又如何让张江创新创业变得更高效?

张江首先选择从做好政府引导与市场力量结合的角度入手,用“小政府”演绎“大服务”,通过独具“海派特色”的“张江模式”打造一个鼓励创新创业的环境。

张江示范区“1区18园”格局,有的是政府管理,有的是企业管理,有的是政府与企业共管。这种路径不一的发展模式,本身就是张江尊重创新的具体表现。为准确把握这种多样性特征,张江管委会则始终以“引导、服务、协调”的姿态存在,做得最多的就是了解各个园区和企业的需求,想方设法提供好服务。

去年,张江以本市行政审批权下放为契机,同步推进行政管理和服务创新的一体化改革,让“权从政府来,权到园区去”,实现“园内事情园内办结”,提高园区服务企业行政效能。目前首批13类20项市级行政审批权已下放园区试点。

“该放的权放开到位,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对此,张江“加减乘除”的提法很是到位:加,就是多做园区想做但没法做的事;减,就是减负,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乘,就是把政策优势成倍放大;除,就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先行先试上多做工作。

让科技创新“跟着市场走”,这是国家创新战略的新要求,同时也一直是张江营造创新氛围的服务实践。张江示范区成立以来,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中,已逐渐成长为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高端价值链的策源地。当各种创新主体和要素汇聚于此,一切有利于张江创新发展的政策和服务都在“创新示范”的唤醒下一一呈现。

“张江专项资金”从每年25亿元增加至33亿元,在带动各类资源向张江汇聚的同时,支持共性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科技服务、专业服务等各园区公共平台建设。目前,张江各个分园拥有公共服务平台230多个,其中80%以上是“张江专项资金”资助建设的。

张江高新区内科技企业高度集聚,现在各类企业已接近5万家,其中80%左右是中小型科技型企业,这些快速成长的企业正是张江创新涌流的活力源泉。在扶持中小企业的科技金融上,张江管委会、张江园区企业信用促进中心与11家银行贷款机构、8家证券公司和6家融资担保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积极与各家银行、券商及担保公司展开银政合作,为信用度高的企业提供绿色贷款通道。“信用张江”的创立为企业融资带来了更多灵活性。目前,张江管委会与银行搭建的1900亿授信平台已实现500亿元的信贷总量;实现50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募集资金达1.4亿元。

为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活动中人力、物力的投入,企业所得税减免、个人所得税缓缴等三项财税新政落地张江,再次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今年,张江将进一步完善创新支撑体系,实施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产学研部门协同创新等。

“小政府”提供“大服务”。“政府不该管的坚决不管,企业和市场需要的一定不能缺位!”在激发企业和市场创新上,海派服务的“张江模式”给力而高效。

以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式破解政策瓶颈,张江的行政效率在突破———张江在国内率先试点集成电路产业链全程保税监管模式、生物医药企业便捷通关新模式、扩大入境特殊生物材料检验检疫改革试点,不让企业的创新活动有阻滞;设立“海关·张江贸易便利化互动平台”带动国际高端创新要素涌入;带领企业参加美国消费电子展、把国际集成电路展搬入中国等,让张江具有自主创新的国际前沿技术企业快速对接世界。

有效的创新政策和制度,如水般细腻而亲近的服务,让张江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与国际趋同,创新的市场环境更加完善,海归精英纷至沓来、前沿科技鳞次栉比,吸引着众多创新项目和创业巨头来此“安营扎寨”。

目前,在张江园区众多企业中,有以复星、盛大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也有以展讯通信、微创医疗为代表的“留学生团队”,更有以IBM、惠普和诺华为代表的“跨国阵营”;国际各路巨头也纷纷将市场锁定张江,吸引了日本、美国等高端医疗器械和制剂企业进驻核心园,微软、戴尔、甲骨文等国际IT巨头也与市北

园开展了云计算产业合作;已有43所高等院校,50多家国家科研院所、6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30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入驻张江。这一系列成就,不仅再次印证了张江被《硅谷报告》列为“对硅谷构成竞争的园区”的不争事实,而且更说明张江正在影响着中国高新区在国际的走向。

“背着书包走进来,捧着财富走出去”在张江已经不是传奇,“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张江文化”让各类人才、草根团队、研发机构、世界名企在这里共同演奏着创新创业的交响曲。

目前,为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聚焦张江”战略已提出加强战略规划统筹、加强产业发展引导、加强政策体系建设、加强改革先行先试、加强张江品牌建设,作为张江新一轮发展的着力点,张江将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集聚能量。

“张江梦”让张江创新更精彩

3年多来,张江自主创新不断缩小与世界的差距,创新从点的成功,逐渐向线和面集成发展。张江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通信设备研发制造等特色产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其中集成电路产业产值约占全国的1/3,形成了国内相当完善、技术水平领先的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和产业链;生物医药领域汇聚了覆盖新药创制各环节的机构400多家,形成了六大基地的完整研发和产业链。新能源装备、物联网、云计算、半导体照明、航空航天等产业快速发展,研发外包服务等高端研发产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等产业也具有竞争优势。

去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肯定了上海张江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的阶段性创新发展成果。2012年,高新区实现企业总收入1.88万亿元、增加值3300亿元,有效发明专利占上海市的2/3以上。这一成果,让张江距离“到2020年,企业总收入达到约6万亿元,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张江规划纲要》目标越来越近。

《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对上海范围内科技资源集聚的高新区进行了整体发展规划,提出的“一核三带多园点”总体格局及推进示范区产业环境、创新环境、创业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和服务环境建设,让张江向“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目标一步步靠拢。

其中的“一核”即张江核心园,规划指出,要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研发制造产业及文化创意产业,把张江核心园打造成为全国领先、全球知名的科技产业区。在上海城市发展轴线上,张江示范区规划的“三带”即浦东创新带、沿北中环—沪宁线的沪北创新带、沿沪闵—沪杭线的沪西南创新带;“三带”将积极培育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两大先导产业和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带”与“一核”组成的形状,犹如面向东海的“金字塔”,塔尖直指世界“高”与“新”的科技领域。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先试先行的前沿阵地,承载着无数厚望。”

张江经过3多年发展,已具备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实力,去年的《硅谷报告》对张江竞争力的评价也无需赘言。

先行先试、不断探索前行,一如既往地用“创新驱动发展”践行“中国梦”是张江的使命。按照规划,张江示范区到2015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2万亿元,涌现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到2020年,企业总收入达到约6万亿元,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身处改革创新前沿阵地,带着国际化、市场化、多样化的海派气质,张江将以更大的胆识与胸怀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未来的张江,也将在冲向“世界一流园区”的高度上展现夺目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