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每天至少诞生30余个创意软件,每月产出1900项有效发明专利,每年孵化毕业1000余家科技型企业。这不是传奇,这是上海张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故事。
今年,备受关注的《硅谷报告》将上海张江列为“对硅谷构成竞争的园区”。张江靠什么不断激发创新活力?作为仅30个管理编制的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如何实现突破再创新,提升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记者日前来到张江实地走访。
?
营造创新的“生态”
距张江高科(600895,股吧)地铁站不远,国内首创的虚拟超市“1号店”在这里迅速成长。“一想到"1号店"这个念头,我便夜不能寐。对我来说,这是必须、立刻、马上要做的事情。”时隔6年,谈及“1号店”的诞生,刘峻岭依然掩饰不住兴奋。离开戴尔公司全球副总裁的岗位,走上创业路,刘峻岭决定把第一站放在张江。如今,“1号店”在规模、品类方面均为中国行业领先的B2C电子商务企业。
张江最鲜明的特色是创新。张江高科技园区自1992年启动建设以来,经历几次扩区,目前形成黄浦江两岸470.5平方公里、“一区十八园”的新版图,3万多家科技型企业聚成“一核三带”创新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各种创新主体和要素汇聚于此。
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曹振全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创新与发展的制高点上,张江就是要超前一步,走出一条“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张江路。
“小政府、大服务;小机构、大张江”,张江高新区管委会总结出12字服务宗旨。一方面下放行政审批权,实现行政效率突破;政策创新,对先行先试的股权激励政策二次创新,激发国企再创新活力。另一方面放开市场,以科技金融新政策,推动百余家企业挂牌交易;十八园分别出政策,合力建设人才试验区,为创新营造最佳的综合生态。
?
创新管理的模式
王晖,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研发出世界首台兆声波芯片清洗机。他创办的盛美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投入1亿多元做高强度的产品研发,但在面对首台设备的订单时,却一时拿不出足够的生产资金。园区了解到这一情况,及时帮助企业申请到张江专项资金,解了产业化过程中的燃眉之急。
张江高新区管委会被称为全国最小的国家级高新区管委会,也是唯一没有行政审批权管理职能的管委会。没有汇报式的门槛管理,没有命令式的指挥棒管理,不与各分园形成博弈关系。相反,管委会做的最多的就是了解园区和企业的需求,想方设法提供好服务。
2013年6月,上海将市级13类行政审批权下放园区试点。张江真正做到了“权从政府来,权到分园去”的大张江服务,为形成运转高效的园区行政审批体系,最终实现“园内事园内结”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以往,张江专项资金是由张江管委会确定领域和方向,企业申报,区县配套;现在变为区县提出想要做的项目,企事业单位向区县提出,符合张江规划方向的由张江专项来配套。曹振全说,以前,管委会提需求,园区和企业不得不做;现在,园区和企业提需求,管委会和园区都想干的,一起干。管理创新,服务协调,既转变了政府职能,又充分调动了园区和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
2011年成立以来,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势头良好。2012年示范区内第二、三产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3万亿元、税收超千亿元,出口创汇约600亿美元,有效发明专利占上海市三分之二以上的阶段性创新发展成果。
?
集聚人才的高地
位于张江的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SMEE)的墙上,整齐地排列着各项专利证书。总经理贺荣明说:“一个企业拥有1000项专利,就好比是游击队;拥有2000项目专利,就好比是新四军;拥有5000项专利,才是集团军,没有谁能轻易击败。”令贺荣明自豪的是,他带领的正是一支掌握多学科前沿技术又具有很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团队,拥有多位国家“千人计划”、上海市“千人计划”、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现在,SMEE已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高端光刻机系统设计与系统集成技术的公司。
张江对产业环境和服务环境的精益求精,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根据上海实际,张江创新政策支持重点向创新企业、创新过程倾斜。比如新增的“新药研制的临床试验费”的加计扣除,加大了对生物产业的支持力度。新政策把研发经费加计扣除范围扩大到企业为科技人员缴纳的“五险一金”;股权奖励个税试点,充分考虑到获奖人员由于股权没有变现而纳税困难的实际,允许个税在五年内“分期缴纳”;针对知识产权职务发明成果,向个人权属转化等难点问题突破。
特别是股权激励政策的二次创新,通过试点,探索形成了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和代持股权的全程激励机制。试点启动一年内,通过实质性备案的国有企业7家。同时,29家中央和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实施了332项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张江核心园首创的“代持股资金”政策已在3家企业实施。
如今,张江坐拥国家和市级人才示范基地31个、两院院士165名、国家级“千人计划”特殊人才425名。同时,设立“示范区人才智海工程”项目专项发展资金,用于培育和集聚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沿着张江路,这一上海高新企业的聚集地正向着中国的“硅谷”迈进。